bwin必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校友天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吴式颖:艰难求学爱国情深,大器晚成成果卓著
  • 来源:校友工作办公室
  • 发表日期:2023-02-19
  • 阅读次数:
  • 作者:杨汉麟 陈星妤
  • 编辑:张萌

吴式颖,女,1929年9月生,祖籍安徽泾县。教育史学家。1952年肄业于华中大学教育系,1957年毕业于苏联国立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学校教育专业。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曾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国际马卡连柯研究会理事。1999年退休。独立或主编(编著)的众多著作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奖励。作为学界德高望重的名宿,培养了一批在我国教育史学界声誉卓著的专家、学者。


在偶然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吴式颖出生寒门,在湖南长大。幼时读书,刻苦努力,成绩优异。虽然家庭条件较差,但她并不自卑,而是有更远大的追求。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不久,读完高二的吴式颖随父亲到武汉求学。由于当时武汉只有私立教会学校——华中大学接受同等学力的学生报考,她于是报考了华中大学教育系,并顺利地被录取。在《吴式颖口述史》中写道:“我是十分偶然而且是迫不得已地考进华中大学教育系学习的。想不到,这一选择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一生事业的发展方向;更没有想到,这一选择为我在政治上的迅速进步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改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吴式颖回忆,在进入大学之后,她得知有公办的免费供给食宿的短期培训学校,可以尽快地结业并进入工作岗位,考虑到父亲需要供养众多家人,经济负担沉重,便萌生了退学进而转入公办免费学校的想法。当时华中大学的党组织了解了吴式颖的情况,指派党员何益芳同志与她进行沟通和交流,劝她留校学习专业知识,为改造学校尽一份力,并和其他同志一起追求进步。

“她使我懂得了作为一个活得有价值的人,不仅要为自己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奋斗,还应同时致力于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全人类的解放。”何益芳与吴式颖的多次交流,让吴式颖打消了退学的念头,明确了个人的发展方向。

在华中大学学习的三年里,吴式颖从未交过学费,同学们在物质上的支持及在政治上的帮助,让她倍感温暖和感激,使她得以安心学习。1952年, 改制后的学校推荐品学兼优的吴式颖到苏联留学。作为当时学校第一批被推荐留苏的学生,吴式颖深感自己重任在肩,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学习先进科学知识,以报答党和国家的恩情。


满腔爱国情怀,立定研究志向

在苏联学习期间,肩负使命的吴式颖学习堪称拼命三郎,焚膏继晷,从不懈怠。经过刻苦努力,迅速通过语言关,并以优等生身份毕业,在非母语的外国留学生中实为难得。在学习了戈兰特(《世界教育学史》的作者)和加涅林教授讲授的两门教育史课程后,她对人类教育的历史遗产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外历史上众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们产生了敬意。因此,学成后,她怀抱着无条件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感情回国,被分配到中央教科所,后调入北师大,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的研究与教学。

1957年,接待“苏联国民教育展览”苏方代表团的工作是吴式颖进入中央教科所工作后的第一项任务。除了完成口译的任务外,她陪苏方代表团游览了长城,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在观礼台观看了国庆大游行……吴式颖在其《口述史》中回忆,那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在观礼台上观看国庆大典,当时心情异常兴奋和激动。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吴式颖回国后,虽作了不少工作,但并未能全力以赴于自己钟爱的研究。她认为自己属于被耽搁的一代人,迟至知天命之年,改革开放后,才真正走上外国教育史的学术研究之路。她羡慕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勉励年轻人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一定要珍惜时代为你们提供的条件,为我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多做贡献。”


厚积薄发,成果卓著

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吴式颖也没有荒废专业,没有中断过外语和各种知识的学习。工作之余,她系统地学习了哲学史、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阅读了不少俄文专业书刊和世界文学名著,并自学了许国璋编写的《大学英语》,努力重新恢复、提高阅读英文专业书籍的能力;因为她认为同时掌握英语与俄语两种语言工具,可以扩大视野,掌握更丰富的史料,有利于专业研究的发展。这段时间的蛰伏及厚积薄发,为其后来的“大爆发”(学术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革”结束后,国家的政治环境好转,吴式颖因此得以潜心于她热爱的外国教育史研究,尽其所能地发挥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双重功能,许多重大成果不断涌现。20世纪80年代后,除了承接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外,吴式颖先后独立撰著、主编或参与主编、编写了多部大学教材、教育学术著作与教育工具书。其中《外国教育史简编》(合编)于1989年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优秀奖;《外国现代教育史》(主编)于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外国教育是教程》(主编)于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0卷本,总主编之一)于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她任分卷主编或副主编的《外国教育家评传》《教育大辞典》《世界教育名著通览》等也获得过重要奖项。2006年,出版了经过20年研究而撰写的专著《俄国教育史》,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她还撰写或编撰了许多有影响的与苏俄有关的论文、论著,如《试论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普教建设与普教改革》《20世纪70年代苏联教学理论中的教学过程问题》《简介苏联德育过程理论的发展》《马卡连柯教育文集》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她受北师大出版社邀请,任总主编,与另一总主编李明德先生一起,组织国内近百名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精兵强将,经过五年努力,编著完成了共计20卷,近千万字的鸿篇巨制《外国教育通史》。为了此书的编著,吴式颖不顾高龄,殚精竭虑,亲力亲为。该书已经杀青,即将出版。本书的出版,不啻世界教育史研究中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果,必将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据悉,已到鲐背之年的吴式颖先生目前仍无颐养天年的打算。她还有一个心愿,这就是利用其家中丰富的俄国文学名著藏书及多年研究心得,写一部别具特色的俄国教育思想史。


亦师亦友,桃李芬芳

除了学者,吴式颖的另一身份,甚至可谓更重要的身份是教师。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职期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式颖尽职尽责地培养研究生。吴式颖待人诚恳、谦和,淡泊名利,甘做人梯,奖掖后进,品德高尚。与其相处过的人无不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比如她常亲自为学生查找俄文文献,介绍学生认识了许多著名学者,并带学生上门求教。她的硕士研究生毛祖恒谈道:“吴式颖先生对我当年硕士论文的指导倾注的心血恐怕要超过现在许多博士生导师对博士论文的指导。”

“我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和他们一起研究、讨论外国教育史的各种问题。我的博士生都参加我主持的研究课题,在学习、研究中获得成长。”名师出高徒。经过吴式颖先生之手培养的众多门生,有许多目前已成为国内教育界——特别是教育史学界的栋梁之材。


参考资料:

《吴式颖口述史》,吴式颖口述,孙益、李曙光整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吴式颖:《教育:让历史启示未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本文已经过本人审阅)


文字记者:杨汉麟 陈星妤

网站编辑:张萌

Copyright ©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入口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